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12種「認知偏見」讓你的大腦無法理性思考

人類的大腦每秒可以處理10的16次方個過程,比目前任何一台電腦都要強大。遺憾的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出錯,一些小小的「認知偏見」皆有可能推導出錯誤的決定或結論。所謂認知偏見,指的是因為一些「認識上的缺陷」,限制了判斷產生的過程。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同意我們意見的人,所以跟差不多的朋友交談,收看與自己政治傾向相符的政論節目。當接收到令我們不舒服,或覺得被挑戰的觀點時,通常會將它們擱置一旁;這些行為是無意識的,我們慣於忽略相反的意見,而這個情況在網路世界更為嚴重。
                                                   2.派系偏見(Ingroup Bias)

派系偏見與確認偏誤類似,人們受到催產素影響,對於團體內的夥伴有著更緊密的親近感,並且對團體外的人感到疑慮、恐懼,甚至藐視。這種偏見使人們過於高估所屬團體,也容易看輕外人的價值。
                                          3.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

這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人們習慣把先前發生的事件放大化,並相信它們會影響到未來的結果。「擲硬幣」就是一種賭徒謬誤,如果連翻了5次「公」後,我們或許會認為下一次擲到「字」的機率會增加,但實際上仍是一半一半。
                                    4.購後合理化(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有時候買了一個沒有必要、有缺陷,或者價格過高的產品時,卻覺得自己的決定一點問題也沒有?這就是購後合理化,也被稱作「買家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們說服自己將原則與心裡頭的慾望保持一致,以避免陷入認知失調。
                                            5.忽略機率(Neglecting Probability)

我們很少意識到開車有多危險,對於搭乘飛機在3萬5000英呎高空卻感到惶恐。確實,飛行看似是一件很危險的活動,然而在車禍中喪生的機率比遇上墜機事故遠遠高出許多。人們不能準確地考慮一項行為真正的風險,往往會誇大相對無害的活動。
                                       6.觀察偏差(Observational Selection Bias)

當我們觀察到一件事情之後,會突然覺得這件事情發生的頻率增加了。舉例而言,左挑右選,終於買了一輛原以為「與眾不同」新車,後來卻發現,滿街都是一模一樣的車子。這是因為我們將某件事放在大腦裡,所以較常注意到它,但發生機率其實始終不變。
                                         7.維持現狀偏見(Status-Quo Bias)

人類對於變化感到憂慮,因此常會做出維持現況,或改變最小的決定。我們選擇熟悉的食物、熟悉的品牌、熟悉的政黨,這種偏見讓人趨於保守。
                                               8.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

與悲觀與否無關,人們就是比較在意「壞消息」。社會科學家認為,人類對負面消息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也因為多疑或純粹太無聊,往往給予壞消息較高的信賴度。
                                                 9.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不要否認,每個人都是盲從的。當群眾做出喜愛的選擇時(風向已定),「個人思考」就會被切斷,並進入「團體思考」模式。這個「群眾」數量大至整個國家,小至一個家庭,從眾效應使我們忽略了個人的動機與願望
                                              10.投射偏見(Projection Bias)

人們總會毫無理由地相信「大多數人跟我一樣」,而將自己的情感、意志、性格投射到別人身上,這個認知缺陷也可能導致「虛假共識偏見」出現,即高估一個意見的可能性,還認為所有人都能夠同意。

                                         11.當前偏見(The Current Moment Bias)
我們時常想像未來的艱苦,並相應地改變現階段的行為與期望,多數人寧願在當下快樂,也不要在未來遠離痛苦。在1998年一項研究中,受訪者選擇下個禮拜的食物時,多半會想要水果(74%);可是若是當天的食物,那麼有70%受訪者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巧克力。
                                     12.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這種偏見也被稱為「相對性陷阱」(relativity trap),當人們對某個事物進行定量估測時,會將一個特定物當作基準值,並與其他物件比較。餐廳菜單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總會有些主菜特別貴,有些價格較 合理;我們常常選擇那些「中等」的選項,因為它不會太貴,也不會太便宜。只要基準點定了,評價標準也出來了。

為世界杯 巴西妓女集體學英文

聖保羅 - 在娼妓合法的巴西,當地的性工作者工會組織妓女免費學英文,以便她們在2014世界杯期間吸引顧客,方便議價。
 而工會發言人表示,她們相信找義工教英文無難度,已經有數名醫生和心理學家願意幫忙。她甚至表示稍後還可以提供免費得法文和義大利文課程給會員。

津巴布韋庫房僅餘217美元


哈拉雷 - 津巴布韋財長Tendai Biti週二對傳媒表示,在本週出完公務員糧以後,庫房僅剩餘217美元。然而今年政府預算支出依然高達38億美元,未知當局有何對策。


然而津巴布韋本身的貨幣,津巴布韋元已經因為超嚴重的通貨膨脹,在3次重定幣值後在2009年廢止,現時政府轉帳使用美元,市面鄰國的南非蘭德也和美元一樣廣泛使用。
而津巴布韋的經濟自總統穆加貝,在1990年代宣布讓黑人搶奪白人土地開始了惡化的序幕。黑人不懂耕種,導致作物失收。然而穆加貝更要提升軍費,資助在剛果等國的戰事,就算2009年,容許反對派加入政府,執掌政府總理,都無力解決經濟問題。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食過期肉發霉菜 CNN員工2年還清20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25歲員工Brian McBride,2年內節衣縮食成功付清助學貸款及買車的供款,合共達2萬6500美元(約20萬5000港元)。

Brian剛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畢業後,就決心要盡快清還貸款,不想像父母一樣債務纏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時薪為13美元(約100港元),扣稅後每月實得 1900美元(約14700港元),房租、水電及日常生活開支佔去1300美元(約1萬港元),為達到每月存1千美元的目標,因此他必須超慳。

如何個慳法?食能量棒或Ensure營養飲品取代正餐、收集及盡用折價券、冬天不開暖氣等。

由於他那輛2003年本田Civic的汽車貨款利息達8%,故他決定先把車貸還清,這個目標如願在半年內達到。

後來Brian獲聘到CNN亞特蘭大新聞總部工作,時薪25美元,幾乎是以前的1倍,但當地的生活費亦較高,他一定要將房租、水電、手機、日用品 等總開支嚴格控制在月薪的1/4以下。有時,他會把已過食用期限的肉類及發霉蔬菜洗淨後煮來吃,但仍然要經常捱餓入睡,冬天不開暖氣,夏天不開冷氣。

如今總算苦盡甘來,Brian稱:「雖然現時戶口只有約2000美元,但我感覺已像中了頭獎。」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百年老店HMV破產,Steve Jobs係「幫兇」?

開業近百年嘅唱片連鎖店HMV,最終不敵巿場轉型,最終申請破產
收場,令一班愛音樂嘅朋友晴天霹靂。
  據稱HMV喺搵到新買家前,將會繼續做生意,但諗唔到一間創自1921年,發源於
「米字國」、鼎盛時期全球擁逾300分店嘅「金漆招牌」,都要黯然離場,確令人神傷。
  「那些年」,HMV貴為唱片鋪龍頭,筆者剛出來社會工作,以儲到錢去HMV買
CD為榮;「這些年」,開部電話督兩督就有得聽。「那些年」,一隻碟翻聽又翻聽;「這些年 」,MP3聽完即棄、眼也不回,不禁令人有少少唏噓。
  雖然喬布斯生前擁唔少大發明,但同時亦將唔少產業加速衰亡。就好似iTunes咁,又
賣歌、又賣電影,唔洗郁就得到娛樂;而家媒體公司索尼、環球都諗住自組網上影片頻道搵銀,
實行「肥水不流別人田」,就知巿場大方向已經改變。與其話HMV敵唔過時間嘅洪流,倒不如 話佢已經完成咗歷史嘅任務吧。


 首間HMV早於1921年在倫敦牛津街開設,業務歷史悠久。可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及行內競爭,雖然這所巨型影音零售商曾經出售一些影音周邊產品,如耳筒和相機等,以開拓更多產品類別、增加收入來源,可惜轉型失敗。早前,HMV有機會藉主要競爭對手、大型超級市場Woolworths 倒閉,而挽救垂險的業務。可是,歐洲經濟仍然低迷。傳統上聖誕節本為影音唱片銷售的高峰,但上月該公司的報告指出其總營業額下跌了13.5%,營運虧損截 至2012年10月27日更達2,400萬英磅,根本無力挽救業務。其合作伙伴相機零售商Jessops更於上星期五倒閉,並關閉187間分店及裁去 1300多名員工。

 現時,HMV在英國、愛爾蘭、香港、新加坡等地開設超過250間分店。倘若HMV要清盤的話,估計最少超過4,000名員工將會失業。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同屋三分驚Shallow Grave


                                                     導演: 丹尼·鮑爾 Danny Boyle
                                                     

                                                               編劇: John Hodge
 

                       主演: Kerry Fox/ Christopher Eccleston/ 伊雲麥格高Ewan McGregor


劇情簡介   · · · · · ·
  亞歷克斯(伊雲麥格高 Ewan McGregor 飾)、大衛( Christopher Eccleston 飾)和朱麗葉( Kerry Fox 飾)三個好友合住在一戶公寓內,三人征集新房客時問出各種怪異問題,玩的不亦樂乎,最後在朱麗葉主張下,吸納了寫作的單身男子雨果,豈料雨果入住不久就身亡在屋內,驚慌的三人發現了雨果裝有巨額現金的箱子,金錢誘惑難以抵御,他們悄悄將雨果分屍掩埋。巨款在手的亞歷克斯和朱麗葉春風得意,但會計員大衛卻終日憂心忡忡,終於大衛在二人揮霍錢財後暴發,將錢箱搬到閣樓收藏看管。與此同時,兩名匪徒為了尋找錢箱,一路大開殺戒,並闖入了三人的公寓,大衛突然發力將匪徒殺死,此時的大衛,已經愈發神經質,將事情引向了更加危險的方向……


個人觀感· · · · · · 

開頭頗有黑色喜劇的感覺,但之後的劇情變得過於黑暗,一點也不喜劇了。《同屋三分驚》中埋著血腥、殘酷、貪欲、仇恨,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然而抹去表面的浮土後,棲身黑暗中的惡魔就蜂擁而出吞噬人心。
《同屋三分驚》與之後的《迷幻列車TRANSPOTTING》在主題上有些相似,都涉及到非主流人群如何逐漸墜落然後彼此背叛。但是《TRANSPOTTING》更多地是繼承了《同》的手法。《同》的制作不如《TRANSPOTTING》精良,但是鏡頭已經非常富有創造性。鏡頭的切換和視角常常出乎想像,但是並不晦澀,更帶著一絲近乎殘酷的幽默感。這些特點在後來的《TRANSPOTTING》中被進一步發揚光大。而《TRANSPOTTING》中那個著名的嬰兒爬行的鏡頭也是來自這部《同》。
雖然導演Danny Boyle當時的功力還很幼嫩,但有了《同屋三分驚》的磨練才有了《TRANSPOTTING》的圓熟和經典,這部電影對Danny Boyle的錘煉確實功不可沒。這是看《同》最大的樂趣,也是它最大的價值。它讓你見證了一個導演風格的逐漸成熟,看到一部經典的誕生和一個導演的成長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另類漫畫家~楊學德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楊學德的作品,而先聽到他人的評論,大概會想「有無咁勁呀?」。梁文道這樣寫:「我們可能正在目睹一個偉大藝術家的長成。」劉掬色:「他的成就,我認為是世界級的。」
而 如果你先看到的是阿德的漫畫造型,而非他的故事,大概會想「有無咁核突呀?」記者第一次看到他筆下的學生妹,深綠色肥肥的面龐,配上桃紅色的嘴唇,歪斜的 邪眼,突然感到一種想嘔、又想笑的荒謬感覺,再看完他筆下一個一個有點病態、鹹濕、搞笑抵死又黑色的小故事,有種久違了的歡愉感。
 阿德的畫風,有人說騎呢,有人說偏鋒,但看過最精準的形容,是「完美的醜陋」。毫無疑問,如果我們用一般的「靚唔靚」來比劃阿德的風格,肯定捉錯用神。

 縱然他的作品未必獲得那些kawaii女少青睞,但並沒有影響到他漸受注目,並逐步走入主流。《標童話集》已經出到第五冊(其實,這個書名真係好麻甩), 而他最近的搞作,是跟謝立文合作,炮製富有楊學德特色的麥兜。與其說阿德的風格進不了主流,更準確來說,他正在介入主流、製造主流

可能因為成名作《錦繡藍田》以藍田邨為背景,很符合近幾年香港社會對舊式公屋的無限聯想,阿德很快被定位為「懷舊類型」的作者。不少過去的訪問,都圍繞着藍田、公屋等題材。
的 確,阿德對過去的事物有一種情意結,自覺「對舊時代舊事物有較強的感覺」。他會剪貼舊報紙、收藏舊雜誌。冷戰時期的報章雜誌,他都有收藏。對香港的歷史, 他希望好好把留住。但是,對所謂「懷舊」、「集體回憶」等關鍵字,他不盡認同﹕「時常講的『集體回憶』,好像都指向一些大家共同經歷過的事情,又或者是一 些修飾得很美好很漂亮的東西。但是我不相信那一套。我想講大家不知道,和不一定教人快樂的歷史,不是純粹共同經歷過的東西。

 

                                         作品


  • 《錦鏽藍田》(已絕版) (2002)
  • 《標童話集1》三聯書店(香港) (2006)
  • 《香港春卷》(合著) 大辣出版社 (2006)
  • 《錦鏽藍田》復刻版 三聯書店(香港) (2007) 
  • 《標童話集2 消滅九龍》三聯書店(香港) (2007)
  • 《標童話集3 門外漢》三聯書店(香港) (2008)
  • 《狂草集》Hulahoop (2008)
  • 《漫漫食》(合著) 凌速姊妹(集團) (2008)
  • 《標童話集4 我恨我痴心》三聯書店(香港) (2009)
  • 《不軌劇場》三聯書店(香港) (2009)
  • 《樂而不雅 Lustfully Yours》(同名聯展結集) Hulahoop Gallery (2009)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好書推介~1984

                                  作者: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內容簡介  · · · · · ·

《1984》是一部傑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若一個永不退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益顯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個人讀後感  · · · · · ·

 《一九八四》的偉大是不用任何廢話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預言。甚至有人稱這本書為“社會政治幻想小說”。

一部書可以被人們看作預言,同時又看作是歷史,這本書一定掌握了一種亙古不變的精神,否則,怎麼能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
  
 《一九八四》的偉大在於思想。的確,這本書中隨便找幾句話,就夠我們咀嚼一輩子的了,例如: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思想犯罪不會招來死亡,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
  
  他們不到覺悟的時候,他們就用不會造反,他們不造反,他們就不會覺悟。
  
  不過,在我看這本書的同時,除了恐懼之外,還有迷茫。
  
  奧威爾在書中借助戈爾德斯坦因的書寫道:
  
  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三種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們扮演的角色是上等人捍衛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中等人希望和上等人交換位置,下等人渾渾噩噩,但是是被利用的廣大群體。正如書中主人公溫斯頓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有希望的話,它在無產者身上。
  
  不過,奧威爾似乎又悲觀的意識到:人類的歷史就是三種人地位的變換,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我會把《一九八四》說成了一部關於人性的小說,忽略了它的政治諷刺意義。我覺得,首先,關於政治,歐威爾已經寫得非常清楚,無需我這樣不諳世事的"孩子"去感慨;其次,共產實現思想與情感控制的手段,也就是消滅人性,把個體變成一顆顆毫無差異的脫了水的粟米粒。
  
  關於篡改歷史與記憶,我沒覺得什麼特別稀奇;但關於“新話”的發明,通過取消意義來取消思想,實在是一個高明的想法。正如書末所附“新話的原則”所說,一大段關於自由與平等的《獨立宣言》,譯成新話之後只剩一個詞——思想罪。還有什麼話可以說。
  
  書中有很多很值得記住並玩味的話,例如“誰能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還有“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樣似是而非、矛盾而絕對的口號,本身就有一種內在的恐怖,讓我的心好像一下碰上了電熨鬥。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日本黑道文化

                                               日本有著代表性的事物很多,
                              除了''日本武士/生魚片/壽司/茶道/清酒/神社''之外,
                                                還有許多不良的特色文化,
                               以下就是今天因應要求做的主題''日本黑道''~
 神秘的日本黑道文化
19世紀晚期,日本黑幫與“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政治聯係到了一起。許多黑幫開始與政客勾結——政客利用他們暗殺對手,武裝貿易集團,甚至參與了與周遭國家的戰爭。二戰後,日本黑幫借助混亂的局勢進一步加強了在日本的政治經濟地位。


  
日本的黑道家族表面上和黑手黨家族的結構一樣,由組長(kumicho,相當于黑手黨的教父)來統管整個家族,在他之下還有若幹舍弟、幹部、若頭,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此外,各地區還有各地區的頭目、副手、顧問以及眾多的普通會眾,這讓日本黑幫的結構更加復雜。

黑幫組織中的核心架構是一種類似父子的關係,這一關係把所有的組織成員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在黑幫家族中,“父親”會借助其影響力來保護“兒子”,同時給予 “兒子”忠告和指導,以此換取“兒子”完全的忠誠和無條件的服從。日本社會對榮譽和傳統的重視也進一步加強了這種關係

  
不論是加入黑幫家族還是在黑幫家族中結為父子關係都需要舉行一種特殊的儀式。在儀式中,主持者先為新加入的成員和他的老大各倒一杯酒,讓二人各喝一點,隨後交換酒杯再喝一點。老大要將杯中的酒喝完,而新人只能小口啜飲。
 盡管許多日本黑道家族有明顯的民族主義烙印,但有的幫派也會吸收韓國成員。日本人常常瞧不起韓國人,這加劇了日本黑道的卑下地位。而日韓 之間高回報的走私交易也加強了韓國對日本黑幫的影響。在黑道家族中,女性通常被邊緣化。甚至連黑幫成員的妻女也只能得到比下人稍高一點的待遇,有時她們還 會成為黑幫成員淫樂的工具。婦女很少在黑幫中掌權,不過也有特例。
  日本黑幫分子身上刻有各種各樣的刺青。日本的黑幫眾多、來歷不一,各幫派自己描述的起源也與歷史記載大相徑庭。

  加入黑幫通常會舉行飲酒儀式。 按他們自己的說法,黑幫的開山鼻祖都是些劫富濟貧的俠士,專門保護家園不受外來強盜所擾。有些幫派甚至宣稱自己繼承了日本浪人的衣缽(日本浪人是指日本17世紀政治動蕩後,離開大名四處流浪的武士)

還有人稱日本黑幫實際上脫胎于過去特立獨行的“傾奇者”,他們衣著怪異、舉止怪誕,常常身配長刀,恐嚇村民,甚至濫殺無辜。其實,關于日本黑社會的起源,可以說是上述幾個故事的混合。在武士階層被廢除之後,許多武士失去了生活重心,逐漸轉向暴力犯罪。

 也有些武士開始經商或從事見不得光的行業(如開設賭場和妓院) 。這些暴徒、浪人以及進入日本市場體係的其他新生力量都有個共同點:他們不被社會接受。在日文中,やくざ一詞就反應了黑道成員卑下的地位。

日本黑幫

直接起源于18世紀一些準合法的商人,他們在大城市的街道上開設賭場或兜售商品,被人們稱為“博徒(bakuto)”和“的屋(tekiya)”,也就是指巡回的賭檔和商販。後來這些人逐漸結成團夥並發展成等級清晰規矩森嚴的黑道家族



日本當地甚至出版了許多有關山口組的書籍,
可見日本黑道在日本當地的深厚影響力~

 日本的黑道文化也反映了日本的傳統,
那就是''嚴格的管理'',
相信大家都知道,
在日本的黑幫中做事情,
如果任務失敗少說切斷手指,
重則切腹自殺~

 最後附上一段影片,
簡直可以說''有刺青的黑道強三倍''~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熱情如火的水中之國~~孟加拉

孟加拉族於全球約有3億人口,為僅次於漢族的世界第二大民族,然而 ,他們的國土-孟加拉國(Bangladesh) , 卻只有40年的歷史。1947年印巴分治後, 孟加拉被分割成兩部分, 西孟加拉歸印度,而東孟加拉則歸巴基斯坦,並命名為「東巴基斯坦」。
 但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終於使相距約2000公里的東、西巴基斯坦內部矛盾走向不可調和。1971年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在一連串的殘酷的戰爭以及印度的協助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1月正式成立。

孟加拉語中,Bangla,指的是孟加拉人,而desh則是土地的意思,而Bangladesh的意思就是孟加拉人的土地,一片他們用血汗換回來的土地。

獨立後的孟加拉並不好過,至今仍然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它就像一片被世人遺忘的國度,而各國的旅行者亦鮮有踏足這片國土。

孟加拉的的大部分國土均低於海拔12米,幾乎與海平面等高,每年五至八月的雨季,超過兩成的土地會被雨水淹沒。同時, 孟加拉亦飽受氣候轉變的威脅﹐估計到了2050年,將有3000萬國民會因此而變成難民 。
                                 孟加拉時間比香港早兩個小時,上圖為達卡機場
 孟加拉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近九成的國民都是穆斯林,單在首都達卡市內便有超過八百座清真寺,故此達卡亦被稱為「清真寺之城」。緩慢地向著商業區 Motijheel的方向走去,便能看到Baitul Mukarram。Baitul Mukarram建於1968年,是全世界第十大的清真寺,能容納40000位信徒。
 達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交通擠塞的情況亦是世上數一數二,整條道路上都擠滿了汽車和行人,響按聲此起彼落。
 於達卡市內不難發現不少爛尾樓,蓋到中途便因資金不足而無限期擱置。
 孟加拉人的熱情,不少人看到外國人,都想要聊天。
「Your Name?」
「Your countries?」
「You come along?」
這些都是最常見的問題,當他們把所有會說的英語都說出來後,便一鼓腦兒地說些外國人聽不懂的孟加拉語,然後一直在微笑。

而且,也有不少人主動要求拍照,和商業化的旅遊城市不同,他們在拍照後不會要求你付錢。我想,他們是真的喜愛拍照,又或者,沒太多拍照的機會吧......只要你給他們的看一下照片,他們便已經心滿意足,並展現出滿意的笑容。
 這個攤販把走在路上的我截停,起初還以為他想我買點甚麼,後來他示意我為他拍一張照,還一定要拍到他的貨物。拍完後,他指指自己的貨物,再豎起大拇指,露出一個自豪的表情。
                                                      如蜘蛛網般的電線。
童工問題在孟加拉十分嚴重,據UNICEF在2005年的統計,孟加拉約有五百萬名童工。走在達卡街頭,到處都看見小孩在販賣各式各樣的商品。
 Ricksaw即是人力車,是孟加拉其中一種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單在首都達卡,便有超過六十萬輛ricksaw接載市民來往市內各個地方,所以幾乎在各條大街小巷內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孟加拉最大型的火車站–Kamalapur Railway Station。

                                         車站內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排隊購買火車票。
 孟加拉人都很真性情,無論是快樂,傷心,憤怒,不滿或感慨,他們都不會藏於心中,而是用言語和行為表達出來。當大家都在排隊買票時,有一名男子從旁插隊, 硬把手中的錢幣塞進售票窗,這時大家都看不過眼,指著那名插隊的男士在罵,一時間,半個售票站內都充滿著喝罵聲,嚇得那男子馬上落荒而逃。之後,售票站便 回復平靜,大家繼續呆呆的等待買票。
 酒店旁的工地正興建另一所酒店,工地內的工人竟是年紀輕輕的童工,而且工地內根本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去保障他們的安全。那個正在努力紮鐵的小孩臉上泛起爛漫的笑容,此刻,我卻笑不出來。童年,不應該是這樣的。

                                晚上的達卡仍然在堵車,車龍彷彿沒有會停下來的一刻。
 不少乞丐伸手要錢,乞丐們都是一些瘦弱的婦女和小孩,在這個伊斯蘭教的國度,婦女可以靠甚麼去維 生呢?小孩就更不用說了。
 在小巷中看見大家都站在牆壁前在看些甚麼,原來牆壁上都貼滿了當天的報紙,這樣大家便可以省下買報紙的錢了。

                                     位於舊城區(Old Dhaka)的Ahsan Manzil。
 車伕們平均每天收入約為300taka左右,扣除租車費75taka,每日三餐約100taka,就只剩下125taka。換句話說,他們每月只能賺取3750taka(約375港元)......

那,可能只是你和我一天的收入。

在我們埋怨工資過低,工時過長,不夠錢用的同時,不妨想想,其實我們已經是極為幸福的一群了。
買樓不可能嗎?那對他們來說,甚麼才是可能?
 Ahsan Manzil建於十九世紀,為達卡主要景點之一,因其粉紅色的外觀,因此又被稱為Pink Palace。
 和舊城區一帶破舊殘破的建築相比,Pink Palace鮮艷華麗的外表可算是別樹一幟。
                                         他們是達卡大學英文系的學生
 碼頭旁邊是一個大型的市場,攤販們都在賣各種水果和食材,好不熱鬧。

 每輛ricksaw都被佈置得五彩繽紛,加上各式各樣的圖案,務求吸引更多的客人。


 Star mosque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清真寺,雖然規模不大,但其星型圖案和雕刻確實很美觀。
                                                Star mosque旁是一所學校




 清晨的達卡街頭人車俱少,和日間車水馬龍的達卡相比,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星期四是孟加拉的假期,大部分商店都沒有在營業,大街上冷冷清清的
 Rajshahi是邊境城市,河的對岸便是印度了,而Padma River,在印度的名字是Ganges,亦即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恆河。


                            四周好奇的小孩胡扯一通,很享受這樣的時光。
                                             人們在廟外的河壇內洗衣和游泳。
                          這裡的巴士是不會滿座的,因為大家總有辦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孟加拉地區的顯著貢獻就是以孟加拉文藝復興的形式激勵印度社會的社會文化提升和印度獨立相關的革命運動。